洪业:清朝开国史(增订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洪业:清朝开国史(增订版)电子书下载地址
寄语:
不一样的中国史!美国汉学三杰之一 魏斐德 的扛鼎之作,无与伦比的全球视角,娓娓动听的叙事能力,通过明末清初的大时代变迁,展现中国历史戏剧性的事件,费正清、史景迁等倾力推荐!
内容简介:
魏斐德教授的史学名著《洪业:清朝开国史》讲述了中国王朝史中极具戏剧性的历史阶段——1644年明王朝的落幕及后续20年清王朝的巩固。作者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国防诸方面的宏大背景之中,对一个帝国如何陷入困境、另一个帝国又如何重建秩序走向强盛的过程,进行了总体解剖与透视。在本书中,魏斐德希望通过清初对中华帝国秩序的重建来呈现的“洪业”,昭示在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势力到来之前,中国社会业已发生的一系列重要变化。
书籍目录:
编者说明
增订版序
前 言
章 北部边防
第二章 崇祯朝廷
第三章 满族势力的扩张
第四章 北京的陷落
第五章 南京政权
第六章 清朝统治的建立
第七章 南京的陷落
第八章 江南的抵抗运动
第九章 北方中国的地方控制
第十章 “危时计拙”
第十一章 北方的后平定
第十二章 多尔衮摄政
第十三章 顺治朝
第十四章 专制危机的一种解决形式
第十五章 从明至清的忠君思想
附 录
中文、日文引书目录
西文引书目录
译后记
代后记:远航
作者介绍:
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Jr., 1937—2006)
著名历史学家,美国“汉学三杰”之一;曾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教授、美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美国历史家协会会长、美国国际研究委员会会长、中国研究联合委员会会长。他的著作曾获得美国亚洲研究协会颁发的1987年度列文森中国研究书籍奖、加州大学出版社颁发的1987年度伯克利奖和美国城市历史协会颁发的非北美城市历史*书籍奖。由于对中国史学研究的突出贡献,他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授予伯克利奖章。著名历史学家史景迁曾盛赞魏斐德为当代杰出的中国史学家。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前言:
在被征服者是先进民族,而征服者却处于半开化状态的情形下,就像北方民族侵入罗马帝国,或蒙古族入主中华帝国时那样,野蛮人通过军事征服所赢得的权力,能使之与被征服的文明民族达到同等水平,并共同向前发展,直到被对方同化为止。一方拥有实力,另一方拥有智力;前者需要被征服者的知识和技艺,后者则羡慕征服者的权力。于是,野蛮人将文明人请入他们的宫廷,文明人则向野蛮人开放了自己的学校。
——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美国的民主》,第330页
1644年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勃兴,是中国历史上所有改朝换代事件中富戏剧性的一幕。虽然明朝皇帝于北京皇宫后的煤山自杀仅六星期后,清军便占领了紫禁城,但明清两朝的嬗替,绝非一次突如其来的事变。无论是我们现在所持的公正观点,还是当时在明朝臣民和清朝征服者中流行的观点,都承认1644年的事变肯定是17世纪明朝商业经济萎缩、社会秩序崩溃、清朝政权日益强大这一漫长进程的组成部分。
对当今的历史学家们来说,明朝末叶中国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关系是相当清晰的。由于国际收支经常出现有利于中国工商业的赤字,白银从全世界源源流入中国。中国自罗马时代以来便是欧洲货币的归宿,17世纪通过与西属菲律宾的贸易又成了美洲白银的主要吸收者。西属美洲所产白银,有20%被西班牙大帆船直接运过太平洋到达马尼拉,
然后运往中国购买丝绸和瓷器。还有一部分美洲白银,通过中亚贸易到达俄国的布哈拉,然后间接转入中国。美洲新大陆出产的贵金属,有一半之多经上述渠道流入中国。加上每年来自日本的15 万到18.7 万公斤白银,在17 世纪的前30 多年中,每年流入中国的白银,总量约达25 万至26.5 万公斤。
1620 年至1660 年间,欧洲市场爆发了贸易危机,以西班牙的塞维利亚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遭到沉重打击。中国尽管与欧洲相距遥远,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严重影响。在17 世纪20 年代欧洲贸易衰退之前,停泊于马尼拉的中国商船每年多达41 艘,到1629 年便降为6 艘,加之当时与中亚贸易的萎缩,新大陆输入中国的白银便大大减少了。17 世纪30 年代,白银又开始大量流入中国。西属新大陆的白银又从海上源源运至马尼拉,大量日本白银被澳门人带到了广州,而更多的白银则从印度的果阿经马六甲海峡流入澳门。但不久,即30 年代末和40 年代初,白银流通再次被严重阻断,而此刻正值长江下游地区高度商品化的经济急需更多白银以对付通货膨胀之时。1634 年后,菲力浦四世采取措施限制船只从阿卡普尔科出口;1639 年冬,许多中国商人在马尼拉遭到西班牙人和土著人的屠杀;1640 年,日本断绝了与澳门的所有贸易往来;1641 年,马六甲落入荷兰人手中,果阿与澳门的联系也被切断。中国的白银进口量骤然跌落。
明朝末年日益恶化的通货膨胀,可能正是白银进口长期不足的严重后果之一——在长江三角洲等人口稠密地区,通货膨胀导致谷价暴涨,给当地城镇居民带来了极大灾难。在1635 年至1640 年白银进口量骤减期间,那些主要以养蚕为生的人们处境更艰难了。由于国际丝绸贸易萎缩,浙江北部的湖州等丝绸产地迅速衰落。与此同时,天灾和疾疫又一起袭来。从1626年到1640年,罕见的自然灾害席卷中国大地,严重的干旱和洪涝接踵而至。接连不断的饥荒,伴随着蝗灾和天花,导致人口大量死亡。经过这场浩劫,晚明的人口总数大幅度下降。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从1585年到1645年,中国人口可能减少了40%。不管怎样,中国人口的严重下降,恰恰与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同时发生。仅这一点便足以使历史学家们相信,中国也被卷入了17世纪那场困扰着地中海世界的普遍危机。
明朝后期,许多亲身经历了那次通货膨胀的人们认为,当时的经济困难主要是由经济的货币化引起的。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人们普遍对社会经济的商业化感到不满,而对一二百年前尚未如此多地卷入商品市场时的那种更具自给自足性质的简朴生活倍加推崇。一部修于17世纪初的地方志,曾将弘治朝(1488—1505)宁静的道德与经济生活,同嘉靖朝(1522—1566)社会的混乱与瓦解进行了对比:前者田宅丰裕,林木遍野,村舍安宁,盗贼匿迹;后者则财产频繁易主,物价不稳,贫富分化,市场繁杂混乱。进入17世纪后,情况进一步恶化。人民大量破产,十室九贫;少数豪富依财仗势、奴役穷人;天地之间,金钱似乎支配着一切。
也有人认为明末的经济衰退,是由于制度的破坏导致了整个社会秩序的崩溃。按明朝旧制,田赋由里甲乡官征收,军饷由自给自足的世袭军户承担,丁役则通过征发徭役或由列名匠籍的世袭匠户提供。这种制度的运转,依赖于中央政府维持有效的户口登记和赋役分派程序的能力。然而,经济的货币化,都城迁至远离长江三角洲主要产粮区的北京,以及中央官僚机构缺乏合理程序以维持理想的、自治的社会组织单位,全都促使这一制度日趋瓦解。例如,官僚和贵族靠朝廷俸禄为生。明初建都南京时,俸禄按稻米若干斗计算;都城北迁后,原来的实物俸禄改以货币支付。起初是纸币,后来是布帛,后是白银。兑换比率以当时谷价为准。此后两个世纪,谷价不断上涨,而以银两计算的俸禄则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到1629 年,朝廷每年向在朝的官僚、贵族(仅在京城的就多达4 万人左右)发放的俸禄,只有15 万两,不到国家财政预算的1%。这点儿俸禄当然少得可怜,所以,各级官吏不得不通过贪污受贿等非法途径获取额外收入,以维持生活。1643 年,崇祯帝决定检查一下军队供给系统的可靠性,遂遣人暗中查核拨给兵部的4 万两军饷究竟有多少发到了驻守辽东的士兵手中。结果他得到的报告是:
全部军饷均未到达目的地,都在下发过程中无影无踪了。
许多大臣认为,正是明朝皇帝,而不是别人,应该对此负责。尤其是万历皇帝(1573—1619 年在位),屡次公私不分,挪用政府开支修建宫室,并允许主管其膳食的官吏从所有花费中照例扣除20%作为酬金,而不问他们在其他方面榨取了多少油水。尽管万历皇帝特别昏庸和不负责任,但他也不过是在紫禁城内豢养着一大群奴仆的明朝诸位皇帝中的一个而已。17 世纪初,北京皇宫中有3000 名宫女和近2 万名宦官。这些宦官要照料后妃的生活,但这只是其全部职责中的一小部分。作为皇上的私人奴仆,他们支配着由12 监组成的庞大机构,控制朝廷的税收与国库,管理由国家垄断经营的盐业和铜业,征收皇庄土地的田租(有一个时期,皇庄田土占全国私人田产总数的1/7,京畿8 个州、府的大部分土地,都归皇庄所有),统辖护卫京师的禁军,并组成一个完全脱
离正常司法系统,拥有逮捕、审讯乃至处决之全权的秘密警察机构(即令人闻风丧胆的东厂)。明朝皇帝以宦官为左膀右臂,致使宦官数量遽增,逐渐超出了朝廷的供养能力。他们在宫内贪污受贿的机会无穷无尽;及至明末,一些宦官机构终因朝廷无法承受这一巨大财政负担而被撤销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明末的宦官经常以钦派税监之身份,在商税、关税等固定税收之外,进行额外搜刮,但他们仍不能养活自己。1618 年,尽管为应边关紧急而加天下田赋,户部仍然只侥幸收到210 万两应收税银的70%。部分地靠国库帑银填充的皇帝私囊,情形也不佳。有一件可能发生在1643 年的宫内轶事,虽有点儿滑稽,却恰当地反映了当时内廷府库虚竭的情况。这年秋季,崇祯帝打算清点其宝库。守门人被传唤后,却一再推脱说找不到开门的钥匙。后,巨大的宝库还是打开了,只见室内空空如也,唯有一只小红箱,盛着几张早已褪色的收条。
宦官不仅是个明显的财政负担,对大众来说,他们还是晚明许多皇帝与外朝大臣隔绝的象征。作为内廷与外部世界的媒介,掌印太监们不久便承担了向皇上传递外朝大臣的奏章的责任,并为皇上起草诏书和敕令。于是,皇上便无须亲自处理日常事务了。由于在明初,太祖(洪武皇帝)、成祖(永乐皇帝)等都利用私人特务来强化对朝廷的控制,宦官的势力遂不断增长,致使明朝后期的皇帝反而失去了控制大臣的能力与权威,有时甚至沦为专权宦官的傀儡而几乎完全见不到其他大臣。从1469年到1497年,没有举行过一次朝会。进入16世纪后,世宗(嘉靖皇帝)和神宗(万历皇帝)都仅仅主持过一次各部大臣参加的朝会。于是,那些从未见过皇上——那个深居宫中的幽灵——的大臣们必然会失去对他的信赖。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志,他们便与某个掌印太监结成联盟,或组成他们自己的非正式的(和非法的)政治集团,以推行自己的主张。
由科举制派生而来的政治庇护的惯例,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派系活动。至17世纪20年代,朝廷终于出现了深刻裂痕,爆发了一场政治清洗,以及东林党等文人士大夫集团同专权宦官魏忠贤之阉党间的残酷党争。由于派系活动的影响,即使细小的分歧也会激起轩然大波,而结果常常是双方僵持不决。
在这种经济和政治形势下,明王朝的社会结构开始瓦解。到崇祯年间(1628—1644),大量饥民涌进城市,以乞讨或偷盗为生;中原农村一片荒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在这些年中,穷苦人民的不满日益增长,士大夫们也因贫富之间不断增强的敌意而大为震惊。当时流传的一首民谣生动地唱道:
老天爷,
你年纪大,
耳又聋来眼又花。
你看不见人,也听不见话。
吃斋念佛的活活饿死,
杀人放火的享受荣华。
老天爷,
你不会做天,
你塌了吧!
此外,公用事业也崩溃了。1629 年,朝廷为缩减开支,将驿递系统砍去了30%,结果导致了通信的中断,各官府不得不自己出钱雇人传递文书。由于驿站大量空缺,王朝的“血脉”严重阻塞,1630 年以后,地方官府甚至不能肯定他们的奏章后能否送达京师。
整个30 年代,全国各地由私人经营的公用事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其中包括消防、公共工程、水利、慈善、赈济等,甚至还包括公共法律与社会秩序的维护。一些谨慎的地方官出钱雇人组建私人武装,许多乡绅也纷纷训练他们自己的“乡兵”,用以自保。因为门外的敌人可能是造反的农民,也可能是朝廷的兵将。1636 年,明将左良玉率三万军队入湖北追剿张献忠,当地居民为保护妻女的贞操和自己的性命,纷纷逃入山寨。至1642 和1643 年间左良玉倒戈反明时,江南人民感到他的军队比起义军更为可怕。无论是为皇帝而战,还是和农民军一起致力于推翻明朝的统治,像左良玉部这样的军队始终代表着明朝后几十年间那些不受约束的军阀势力的一般活动方式。于是,稳定的社会组织逐渐让位于游动的军事政权。后,一个早已被它无法控制的社会力量所击溃的王朝便被推翻了。
1645年,即清军占领北京的第二年,摄政王多尔衮对明朝的灭亡作了中肯的评述:
崇祯皇帝也是好的,只是武官虚功冒赏,文官贪赃坏法,所以把天下失了。
清朝统治者终夺取了崇祯帝及其祖先的天下,并认为这是他们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长期努力的结果。清王朝的这一宏伟事业,早在1644年以前——约1618年攻克抚顺之时——就开始了,经过约2/3个世纪才宣告完成,而17世纪80年代初,康熙帝(1662—1722年在位)平定三藩及台湾郑氏政权的胜利,则是这一事业的。因此,清朝统治的巩固,也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它开始于在明朝北边的准备阶段,经过入关后对明朝旧制加以沿用和调整的试验阶段,后产生了一种汉、满两种统治方式的精妙融合物。在这种统治方式下,满人和汉人都不得不接受清廷握有权力这一现实,尽管这一权力原来并不是它所拥有的。
那些帮助满族统治者向儒家的君主模式发展的汉人,在这一起步、协调和完成的政治过程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他们在不同时期充当了不同角色,其社会背景也分别与这一征服过程的几个阶段相适应:早的是一批在努尔哈赤草创之时便获得了女真贵族身份的明朝境外居民,尔后则有在北方各省沦陷后组成汉八旗军的辽东军户、教会满族人使用洋枪洋炮的山东海盗、为猎取高官厚禄而帮助多尔衮攻占北京的北方乡绅,以及充当清朝媾和大使力求兵不血刃地征服南方的江南学子。也许除了种人以外,所有拥护清朝的汉人对满族人都怀有矛盾的心理。同时,满族人也警惕着与其合作的汉人。满族的君主若不联合汉官去击败本族的贵族势力,便不可能有所作为;但他们也意识到,若全按汉族传统方式进行统治,则会变得过于汉化,从而失去本族人民对他们的忠诚和爱戴。他们十分感激与其合作的汉人教会了他们如何按儒家方式统治中国,又同样地轻蔑这些明朝的叛徒,鄙视其苟且偷生,谴责其变节卖国。
双方的和解导致了满族统治下的和平,使18 世纪成了中国历强盛的时期之一,其直接代价则是某种道义上的不安。为清朝效力的汉人,抛弃了明朝末年那种虚幻的道德英雄主义;作为补偿,则获得了实行各种政治改革的现实机会。这些改革确实起到了稳定中央政府的作用,而这正是崇祯时期那些浮夸的文人学士永远不可能做到的。与满族合作的汉人,有权说他们以“救民于水火”的实际行动完成了儒者的使命,但还是失去了旧日自我标榜的社会理想主义者的自信心。由此引起的不安,产生了两大后果。其一,是放弃了某种理性自主和道义上的承诺,致使道学家变成了御用文人,政治领袖转化为朝廷官僚;其二,是达官贵人对有限改革的热忱日益增强——当朝廷的力量发展到足以使中国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快地从17 世纪经济危机中恢复过来时,这种有限的改革便结束了。 尽管这种复兴显得并不彻底,但王朝秩序的重建毕竟使旧的统治体制得以在新时期中继续存在下去。因此,满族人完全有理由为他们以独特方式重建了传统的帝国制度而骄傲;他们虽被视为夷狄,却以自己设计的有效措施解决了中原王朝面临的困境。单为了这一点,汉人对清朝之“洪业”53 所抱的矛盾心理,就要长期存在下去,只要这个异族王朝对他们的家园依然维持着牢固的统治。
增订版彩插
晚明遗风
明清界际
清初洪业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纪念魏斐德先生诞辰八十周年
美国汉学三杰之一 魏斐德 扛鼎之作
无与伦比的全球视角 娓娓动听的叙事能力
获得列文森中国研究书籍奖
通过明末清初的大时代变迁,展现中国历史*戏剧性的事件
著名海外学者费正清、史景迁、夏多明等倾情推荐
纪念魏斐德先生诞辰八十周年
曾获1987年度列文森中国研究书籍奖、1987年度加州大学出版社颁发的伯克利奖
《洪业》出版后,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盛赞魏斐德:“对于任何对中国真正感兴趣的人来说,从现在开始,魏斐德的书是他首先要读的*重要的著作之一。”
本次增订版《洪业》增加了导读文字、历史插图和代后记“远航”。魏斐德先生的夫人、旅美著名翻译家梁禾女士为我们再次提供了魏斐德先生的部分一手资料。
《洪业:清朝开国史》点击进入
《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点击进入
《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点击进入
《更优秀作品请进入新星出版社旗舰店》点击进入
书摘插图
媒体评论
封底书评:
对于任何对中国真正感兴趣的人来说,从现在开始,魏斐德的书是他首先要读的*重要的著作之一。
——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
魏斐德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伟大的成就和贡献是他的叙事能力。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这个时代中学者们发明了复杂的理论和晦涩的专业名词使读者们望而却步。魏斐德对于所有在学术中呈现的理论都谙熟于胸,但是他有讲故事的能力,在历史中注入血肉和生命力。他有一个小说家的想象力,他把这种特质和历史学家的精确性结合在一起。
——夏多明 (Dominic Sachsenmaier,德国哥廷根大学教授)
1644年明王朝的落幕,以及后续20年清王朝的巩固,是人类历*具有戏剧性的事件之一。魏斐德以近乎完美的方式处理了这段历史,即创造了一个叙事分析,对明朝的文武官僚、农民起义者不满的原因、满族权力的上升与蔓延,以及抵抗阶段和*终胜况都给予了应有的关注。用如此巨大的规模呈现这段历史是罕见的,如此自信地呈现这伟大的“洪业”更是实属不易。
——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耶鲁大学中国史研究专家)
前言
附录:全球史视野下的明清嬗变(节选)
北京外语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 李雪涛教授
凝聚着魏斐德20多年对史学、文学创作灵感的《洪业》,英文版上下两册合计1337页,征引了西文427位作者615部包括英、法、德、西、葡等语种的著作;362位中、日文作者439部相应的著作。全书超过了3000个注释。世界上相关的书籍可谓一网打尽,为了该书的写作,魏斐德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他在相关领域一直与东西方的研究者进行着密切的对话。魏斐德不仅有驾驭多种语言的能力,同时他对西方各种理论的娴熟程度也很少有学者能与他相提并论。改革开放之前的大陆历史学家的成就,如谢国桢(1901-1982)、小说家姚雪垠(1910-1999)等的观点也都为魏斐德所引用。而新时代在大陆出版的诸如《中华文史论丛》、《明清史论丛》、《历史研究》、《清史论丛》乃至《光明日报》更都在魏斐德征引的范围之中。而在这一时代的大部分美国或欧洲的学者,很少会关注大陆的相关研究的。
哈佛大学的傅高义(Ezra F. Vogel, 1930-)教授指出:“关于魏斐德广阔的知识、罕见的能力、他那伟大的谦逊,以及他似乎毫不费力地把各种社会理论与原创性研究结合起来阐释广阔的历史和人文学的功底,我们所有有幸认识他的人都能讲出许多故事来。”
1992年曾任美国历史学会(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 (AHA))会长的魏斐德,他生前的7部论著都产生过非同一般的反响,同时对美国的史学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洪业》获得了美国亚洲研究协会1987年颁发的列文森奖(Joseph Levenson Book Prize),这部英文2卷、翻译成中文1卷的皇皇巨著,倾注了历史学家多年的心血。
魏斐德教授具有宽阔的胸襟,他指出:“我们现在应该认真思考那些狭隘的、自封的、带有种族偏见的文化伦理所带来的挑战,……。”对待中国历史他很少有先入为主的观念,然后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文献中去找支持他观点的“证据”。他曾提醒历史学家在选择历史人物时,必须要极为谨慎。对此他举例说:“当我在考察1645年江阴屠杀时,我起初误把守城将士们的敢死精神看成是无谓的壮举。仅仅是在写作时,在我必须把笔落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判断时,我才意识到这样来解释他们的自我牺牲不免过于生硬——故事本身并不是这样展现的。”很多西方的学者会以自身的期望为出发点,来审视中国。而魏斐德却能不断根据史实来调整、修正自己的观点,这的确体现了他的作品所具有的反思性和自我批判性的特点。
北岛认为:“……那些浩繁文献中的碎片,是通过历史学家的手连缀起来的。而历史给历史学家想象与阐释的空间,历史学家赋予历史个人化的性格。”正是明清之变为魏斐德提供了想象和阐释的空间,《洪业》是一部魏斐德化了的动态的、鲜活的明清历史。这也验证了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的一句话:“历史给我们的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
很遗憾我没有见到过魏斐德教授本人,不过通过他人的文字,渐渐地一个有血有肉的丰满形象出现在了我面前。北岛说,“他深刻而单纯,既是智者又是孩子。跟他在一起,会让人唤起一种对人类早年精神源头的乡愁。他笑起来如此纵情毫无遮拦,如晴天霹雳,只有内心纯粹的人才会这样笑。我想正是他的博大、正直和宽容超越了学院生活的狭隘、晦暗与陈腐,超越个人的荣辱、爱憎与苦乐。”我想,魏斐德教授既属于他的时代,属于他所在的加州,同时又超越了他的时代,属于世界。
作为海德格尔的中国弟子,熊伟(1911-1994)教授晚年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我曾亲听海德格尔讲课三年,总觉他不像一个教授在贩卖哲学知识,而是一个诗人,满堂吟咏。一股奇异的风格萦系脑际,几十年不得其解。而今逐渐体会到:海德格尔是一个哲学家。”同样,我们在读魏斐德的历史著作时,同样感觉到他不是在贩卖历史知识,而是像诗人、小说家一样在吟咏。我想,这也是史景迁为什么称他为近三十年来好的近代中国史学家的原因。因为对于魏斐德来讲,中国历史研究是他的“志业”(Beruf)所在,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并非仅仅是他的职业,他的研究对象而已:
我(魏斐德的夫人梁禾——引者注)曾问他(魏斐德——引者注):“你一生致力中国历史研究,要是真有来世,那时你会选什么事业?”他想了想,说:“中国历史。”“还是中国历史,没见过你这样要迷两辈子中国历史的!”他憨厚地笑了笑,点点头,然后用中文敦厚地说:“对,我太喜欢中国历史了。在我眼里,中国人是世界上秀的民族之一。我庆幸自己有这份缘。”
1931年2月吴宓(1894-1978)在巴黎访问伯希和(Paul Pelliot, 1878-1945)后,在他的致友人的书信中写道:“然彼之功夫,纯属有形的研究,难以言精神文艺。”尽管研究汉学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够深入中国精神之堂奥者,毕竟微乎其微。而魏斐德无疑当属对中国学问有形、无形研究俱佳者。
书籍介绍
魏斐德教授的史学名著《洪业:清朝开国史》讲述了中国王朝史中极具戏剧性的历史阶段——1644年明王朝的落幕及后续20年清王朝的巩固。作者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国防诸方面的宏大背景之中,对一个帝国如何陷入困境、另一个帝国又如何重建秩序走向强盛的过程,进行了总体解剖与透视。在本书中,魏斐德希望通过清初对中华帝国秩序的重建来呈现的“洪业”,昭示在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势力到来之前,中国社会业已发生的一系列重要变化。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5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网站更新速度:3分
使用便利性:7分
书籍清晰度:3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是否包含广告:4分
加载速度:6分
安全性:4分
稳定性:4分
搜索功能:6分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速度快(361+)
- pdf(627+)
- 无多页(660+)
- 格式多(68+)
- 快捷(500+)
- 无广告(153+)
- 体验还行(565+)
- 一星好评(442+)
- 值得下载(304+)
- 小说多(647+)
- 还行吧(446+)
- 好评(548+)
下载评价
- 网友 訾***雰: ( 2025-01-13 13:31:54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潘***丽: ( 2025-01-15 17:21:06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网友 游***钰: ( 2025-01-29 00:30:18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冷***洁: ( 2025-02-02 12:25:55 )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辛***玮: ( 2025-02-02 19:16:27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居***南: ( 2025-01-24 05:38:24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屠***好: ( 2025-01-22 07:01:05 )
还行吧。
- 网友 菱***兰: ( 2025-01-30 15:15:24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常***翠: ( 2025-01-09 22:04:23 )
哈哈哈哈哈哈
喜欢"洪业:清朝开国史(增订版)"的人也看了
致青年编辑的十二封信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宇宙的第一缕光:一部宇宙演变史,也是一部人类科学认知发展史。 从宇宙大爆炸到未来宇宙,科学探索正在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名家名译 金熊猫世界文学经典:青鸟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国际市场营销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山东公路交通旅游详图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嫁妆集(契诃夫小说选集)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机器猫 哆啦A梦18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智能家居DIYOpenWRT Arduino Zigbee 3D打印 手机客户端【正版图书 无忧售后】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理论犯罪学——从现代到后现代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血型密码全集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国共关系的历史回顾与“一国两制”理论研究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猫武士曲(4)——风起云涌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中小学安全教育手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示例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焦土血港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2(迷失方向)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9分
人物塑造:6分
主题深度:4分
文字风格:5分
语言运用:8分
文笔流畅:5分
思想传递:8分
知识深度:3分
知识广度:9分
实用性:8分
章节划分:8分
结构布局:7分
新颖与独特:5分
情感共鸣:8分
引人入胜:9分
现实相关:6分
沉浸感:6分
事实准确性:3分
文化贡献: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