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味道续集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上海老味道续集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与沪上美食扛鼎之作《上海老味道》一脉相承,用生动的、能够调动起读者各种感官体验的文字,描绘上海包括江南一带的传统饮食风俗,介绍各种菜肴小吃的做法秘辛,分享品尝各色美食的感受,在此基础上,针对如何保持传统又适应现代生活,饮食行业如何发展,城市如何以美食作为切入点营造更宜居的氛围等问题提出个人独到而又有建设性的意见。分为江南水色、吴淞风物、浦江帆影、妈妈味道、微醺絮语五个专辑,围绕上海乃至江南饮食文化和家常味道。其风味,依然是老旧的、朴素的、实在的,留下清晰的手工痕迹,微微有点甜蜜的烟火慢慢弥散,也有近年来在市场上复活的、舌尖上的老古董。由食物引申到做食物、品食物的人,包括上海弄堂里的大叔大妈、淘气孩子、邻家小妹、老吃客、开私房菜馆的阿姨、满怀理想的新上海人,有着满满的人文关怀。
书籍目录:
序
江南水色
江南水色,中秋佳味
“荤豆瓣”在舌尖颤抖
芽姜紫醋炙鲥鱼
且为春盘作春醉
别了,三虾面
一煮一烫皆有情
汤卷,经高手点化的鱼肠
西湖醋鱼与肚肺汤
江南乌青的如烟往事
柴火旺,鱼头肥
咸鱼翻身在舌尖
酒乡佳日祭酒神
生态农庄的“海门愚公”
放生桥:向西怀旧,向东时尚
互联网大会与鸡笃豆腐
淞沪风物
风雪涮羊
葱油饼,堪与炸鱼薯条比美
小杨,对生煎的重新定义
刀鱼有刺,不再遗憾
昂刺鱼咸肉菜饭
黄鳝和它的搅局者
菽水承欢的马桥豆腐干
红豆最相思,绿豆也甜心
高桥松饼
“葱开”回归城隍庙
嘴边的雕塑
一只馒头的传奇
一定好的芝麻糊
生态宝岛的至美风味
老洋房里的上海菜
罗宋汤的四项基本原则
浦江帆影
藏在荷心中的芸娘
复古潮中鲜花馔
你是一只“模子”
值得想象的露香园糟蔬
寒风初起,萝卜赛梨
李兴福与全鸭宴
杀牛公司的猪头
西湖龙井与手剥虾仁
上海最后的渔村
西郊宾馆: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坦克”里的透心凉
在中央商场喝咖啡
五香豆的回味
两盆遥相呼应的烙面
七宝古镇的那只汤团
魔都也有驴肉火烧
吃蟹原来是腔调
羲之爱鹅,我也爱鹅
老茶馆,一瓢细酌邀桐君
妈妈味道
第二梯队是年糕
甜到心里的崇明糕
“雷米封馒头”
香椿芽的乡愁
蚕豆,“本地”两字堪珍重
走,去食堂吃饭
菜饭老味道
大脚阿婆的猪脚黄豆汤
弄堂里私房美食
绿豆芽是冷面的情人
冷饭,高手一炒成美味
无鲞不宁波
宁波人的敲骨浆
最难忘,咸菜大汤黄鱼
口腔里的核爆炸
漫漫长夜,失眠有酱
微醺絮语
鲁迅的条头糕,我的重阳糕
吃饭与涉外
不要相信秘方
带鱼也有南柯一梦
名角儿来到燕云楼
河豚料理的另类登场
“希拉克夹饼”
吃相
旧闻作家的美食情怀
从《造洋饭书》到米其林指南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食
本帮菜是海派文化的产物
本帮菜应有博物馆
跋
作者介绍:
沈嘉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小说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报业集团高级记者。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文化评论集等三十余种,其中《上海老味道》长销二十年。专注于对上海城市文化与历史的研究,并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文物收藏、饮食文化等领域。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中国人喜欢通过咀嚼某些食物来纪念一个节日或时令,这是农耕文明代代相传的文化指令。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地方的老味道,总有说不完的故事,它不仅与传说、食物、风土、习俗、秘方、手艺、时间、作坊主、老师傅、老板娘等等有关,更与地域历史、人文积淀有关,与我们的家庭有关,与个人的成长史有关。所以我们在品味老味道的同时,也在回望朦胧的童年,怀念流逝的岁月,甚至凭吊正在化为黑白影像的城市、街区、弄堂、老虎天窗、灶披间……还有春潮起伏般的市声。
书摘插图
且为春盘作春醉
春饼
立春到了,大地回暖。
这个节气对美食而言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说,上海人喜欢吃年糕,吃汤团,水磨糯米粉要浸在水里,年糕买来后也要浸在水里,这样才不至于发霉变质。但立春一过,缸里的水就得每天换,否则糯米粉和年糕就会一夜之间长出点点霉花,味道也会发酸。上海人喜欢吃醉鸡,但立春一过,有些讲究的饭店和资深吃货就“刀枪入库”了,因为此刻做出来的味道与立春前就是不一样。做豆腐的师傅也知道,立春过后豆腐容易变酸。中药房里呢,熬药的技师将紫铜锅子洗洗擦擦收起来,此时已过冬令进补时机,再说熬成的膏子容易发霉。
在农村,立春那天要吃春饼,文绉绉的说法是“咬春”。那个送进嘴里咬的“春”,就是春饼。这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中间夹一些蔬菜,也可夹一些炒过的菜丝、肉丝、粉丝什么的,反正没有定律,然后卷起来吃,生生脆脆,相当爽口。
想起二十多年前的一个春天,我与太太去川沙探望她娘家的一位亲戚,亲戚就请我们吃了春饼。自家摊的面饼,薄悠悠、韧结结,将油锅炒过的绿豆芽、萝卜丝、韭菜、金针菇还有扯碎了的油条等卷起来吃,别有一番风味。亲戚说:今天是立春,老法头上讲究吃春饼,老话讲“咬春”。吃春饼不能剩,这叫有头有尾。城里厢的人在这天也要“咬春”,不过城里人条件好,吃的是油里炸过的春卷。
后来在台州临海发现,老街上就有类似的春饼,平底锅摊成两张薄薄的面饼,直径不足一尺,扎扎实实地包进芹菜、胡萝卜丝、豆芽、粉丝、金针菇等,抹上咸中带辣的酱料,卷起来大口吃,就是一顿不错的早餐,这是当地的名小吃。
在杭州还有一种小吃:葱包桧儿,就是春卷皮子抹上甜面酱,再加两根清清白白的小葱卷起来吃,吃不大饱,但颇具古意,想必从南宋那会儿就有卖了。桧儿者,千夫所指的秦桧也。
事实上,试春盘、吃春饼的习俗在南宋以前就有了,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元日“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屠苏酒不必解释,都懂。胶牙饧就是饴糖,现在江南小镇上还有卖,小时候玩过吃过,两根小竹棒绞着玩,可越拉越长,后吃掉,很甜。五辛盘,就是“五辛所以发五脏之气,即大蒜、小蒜、韭菜、芸薹、胡荽是也”。唐代《四时宝镜》中也有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看,唐代人也吃春饼的。说不定春暖花开时节,杨贵妃娇柔无力地从华清池里出水后,也要将春饼当作下午茶吧。
通过吃春饼来享受地里收获的茬蔬菜,既可防病,祛除春困, 又有迎春的欢欣。在清代,富裕人家做了春饼还要馈赠亲友,所以春饼的内容也相当讲究,除了萝卜、豆芽、菠菜、粉丝之外,还要夹一些炒鸡蛋、酱肉、熏肉、腌肉等,装在漆盒里差仆人送上门去,体面过人啊。好像是梁实秋或者老舍等前辈作家写过文章说,旧时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
吃就吃呗,为什么要叫“咬春”呢?我想古人用一个“咬”字,更能表达迎接新气象的激动心情。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一到,万象更新,地里的农活就不可等闲视之,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卷紧了饼子这么一咬,体现的是同舟共济、戮力同心的精神。大家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去年在台北阳明山上参观林语堂故居,得知那里跟一草一木都不能动的胡适故居的不同,就在于经常有民众借此举办一些“非严肃”活动,比如根据林语堂在文章里写到的老北京风情,举办美食会、茶话会、读书会,试春盘、吃春饼也是一个保留节目。我在那里买了一本小册子《春盘有味》,书中就回顾了林语堂在厦门吃春饼的故事,还记录了2014年台湾艺术大学图文系组织的一场活动,大家一起动手做春饼吃春饼,热热闹闹地恢复了当年的风俗场景。林语堂故居里的春饼饶有古意,夹了豆芽菜、胡萝卜、韭菜、红糟肉片、鸡蛋、花生粉、豆腐干、高丽菜、香菜、香菇等——台北大妈做起这种事情来是非常投入的。
这本小册子里不仅介绍了闽南春饼,还写到了台湾地区的春饼, 当地也叫润饼。“润饼是一种中国传统美食,如今在台湾闽南家庭的习惯中,每逢尾牙、春节、寒食、清明,或宴客时,都会摆上琳琅满目的盘盛食材,以薄薄的饼皮包裹食用。林语堂先生为福建漳州人,林夫人是厦门人,受到夫人饮食习惯影响,家中常常吃润饼,次女林太乙也称赞润饼是‘白纱包着的礼物’。”
以前,大江南北的村落和城镇在这一天还要举行“鞭春”仪式,之前先由几个手巧的男人做成一只比真牛小一号的泥牛,晾干后绘彩, 等到立春这天抬到场院,由县太爷或德高望重的长者用柳条抽打几下,颇有些劝农的意思。后,围观群众一拥而上,将泥牛打得粉碎, 再抢几块泥巴回去,农民认为撒在自家田里能使庄稼丰产。在上海老城厢也有此旧俗,不过城里人喜欢去摸泥牛的腿,俗话说:“摸摸泥牛脚,钞票有得赚。”现在外滩不是有一头象征财富的金牛雕塑吗, 游客将哪个部位摸得亮呢?
明代周希曜《宝安春色篇》:“掀天爆声彻夜闹,沸地歌喉板敲檀,春牛高拥巡陌上,瑞麒婆娑影盘桓。”明代的鞭春活动除了泥牛, 还配了泥塑绘彩的麒麟。麒麟在平时是相当神气的,但在立春这天只能乖乖地当好配角。
撑腰糕、马兰头、荠菜花、枸杞头、头刀韭
桃花盛开之时,春分不知不觉就到了,那就吃撑腰糕呀。吴地有民谣:“正月正,看花灯;二月二,撑腰糕;三月三,荠菜开花结牡丹……”上海郊区松江、青浦等地直到现在还保留吃撑腰糕的旧俗。过年吃剩的年糕油煎后可以充作这道点心,但许多人喜欢新做,糯米或粳米磨粉后揉上劲,捏成两头圆中间束腰的薄饼,蒸一笼给家里的壮劳力吃。一年中辛苦的农忙时节来临了,吃了撑腰糕,身子骨就硬朗,腰也不容易闪失。现在我看到的撑腰糕是长方形的,也可染色, 蒸熟后浇糖油。
沈云《盛湖竹枝词》云:“春盘苜蓿不须愁,潭韭初肥野菜稠。是村童音节好,声声并入马兰头。”江南一带农村在这一天还要割野菜吃,比如到田埂、河边及坟地挑马兰头,沸水里一焯快点捞起,稍稍挤去一点汁水,切碎拌香干粒,用麻油一浇,满口都是春天的味道! 有人以马兰头为馅做包子,我吃过一次,重油,加点糖,颇有山林逸气。小时候,妈妈在马兰头便宜的时候买几篮回家,开水一焯,摊开在竹匾里晒干,收入甏内,到夏天烧五花肉,肉味与野菜味交织在一起,真是太好吃了。
俗话说:荠菜吃根,马兰头吃心。有些家庭主妇嫌荠菜根太老,一刀剪了,太可惜。如果包荠菜肉馄饨,将焯了水的荠菜根略斩几刀, 可咀嚼出一股清香,这是难得的春味。荠菜肉丝豆腐羹也是上海人拥抱春天的温柔动作,饭店有时也会供应这时鲜,但又要装,用鸡汤作底,盛在瓷盅里上位,似乎从富人家私厨所得,可惜豆腐已经被厨师切成火柴头那般大小,根本吃不到豆腐的本味。我在家做的话就将豆腐切成半块麻将牌大小,小火笃透,再转大火,下素油煸过的荠菜末和肉丝,勺子推几下再勾薄芡。豆腐入口后经舌尖一抵,又鲜又烫,一直暖到心里。
有一次朋友送我一袋农民采集的野荠菜,株高接近一尺,叶片边缘微呈红紫,根部坚实,焯水后与香干末一起切碎冷拌,浇麻油,有一种旷远古奥的清香长留齿间。
在旧时江南一带农村,春二三月荠菜就开花了,人们会把荠菜花放在灶头边,或插在门框上,据说有驱虫防病的作用。到了农历三月初三,也就是“上巳”之期,男女老少把荠菜花戴在头上,“三月戴荠花,桃李羞繁华”。现在看不到荠菜花,在大棚里长成的荠菜等不到开花就被一刀割了,而且一年四季都有。
菜场里偶尔有枸杞头露面,此物也叫枸杞芽,外观与豆苗相像,被其他粗枝大叶的蔬菜挤到一旁,不太显眼,但看到了一定要买一把。枸杞头有补虚益精、理气疏肝、清火明目的功效。可凉拌,也可与春笋一起炒,只下盐,香远益清,微微有点苦,格调不俗。在宋代林洪的《山家清供》里有一品“山家三脆”,枸杞头与笋丝、香菇丝一起入盐汤焯熟,“同香熟油、胡椒、盐各少许,酱油、滴醋拌食”。还提到宋太祖赵匡胤四弟魏王赵廷美以“三脆面”伺奉双亲的故事:“笋蕈初萌杞采纤,燃松自煮供亲严。人间玉食何曾鄙,自是山林滋味甜。”在《红楼梦》里,探春与宝钗也喜欢吃“油盐炒枸杞芽儿”。
妈妈在夏天还晒过豇豆干、刀豆干,也是很好吃的。《随园食单》里介绍了马兰头的另类制法:“马兰头菜,摘取嫩者,醋合笋拌食。” 我没试过,酸叽叽的马兰头会好吃吗?
蓬蒿菜又叫茼蒿菜,也是春到人间的恩物,与菊花叶片很像,也有相似的辛辣味。清炒或凉拌,汁液充盈,清香扑鼻。取蓬蒿嫩叶汆鳜鱼片汤,古人称之为“春汤”。我家煮过蓬蒿菜虾圆汤,一青二白,春意盎然。
对啊,头刀韭菜不能不吃,阔板,嫩绿,离根茎处有点白,切段时有点辣眼睛,不依不饶的春天消息。土鸡蛋三四只,哗哗打散,锅内下重油,煸香韭菜后再倒入蛋液一起炒,翻几下就装盆,不要耽搁时间!在上桌前偷吃一块,味道超赞,这可是下厨执爨的福利!
这一天对孩子而言,有一个游戏岂容借过!那就是竖蛋。“春分到,蛋儿俏”,竖蛋的游戏说起来也是“自古以来”,早在四千年前我们的祖辈就以这个游戏来庆贺春天的降临。天文学家告诉我们:这天南北半球昼夜均等,呈66.5度倾斜的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刚好处于一种力的平衡状态。我在小时候试过,屡战屡败,终于成功,高兴得不得了。不过摔破了也不要紧,剥了壳往嘴里一塞就成了。
内宴冷食和子推饼
清明那天对吃货而言也是值得欢欣鼓舞的,吃青团的道理中国人都知道,不必赘言。清明前后,杏花楼、王家沙、老大房门口热闹,长龙首尾不顾,气氛热烈而紧张。现在流行吃咸蛋黄肉松青团、小龙虾青团、腌笃鲜青团、流心奶黄青团,花样经越来越透。不过像我这个年龄段的上海男人,一直是豆沙青团的铁杆粉丝,忠贞不渝。
不惜排几小时长队买几盒咸蛋黄肉松青团的美眉未必知道,在古代,清明是寒食的下半场,寒食后一天或三天才是清明。寒食那天有一场饶有情趣的活动在等你,就是内宴冷食。唐代诗人张籍有诗《寒食内宴》:“朝光瑞气满宫楼,彩纛鱼龙四周稠。廊下御厨分冷食, 殿前香骑逐飞球。千官尽醉犹教坐,百戏皆呈未放休。共喜拜恩侵夜出,金吾不敢问行由。”
内宴冷食就是宫廷里举办的冷餐会,能分享一块奶酪的官员倍感荣耀,不免扬尘舞蹈,并捋须吟诗嘚瑟一下。
宫中的冷餐会是豪华版,不仅有“干粥、醴酪、冬凌粥、子推饼、馓子”(见《太平御览》),还有“香骑逐飞球”的马球比赛和“百戏皆呈”的文艺晚会,大臣们虽然天不亮就要出门,但有吃有喝又有玩,是一生中难忘的经历,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子推饼当然是纪念介子推的,何种形状,什么味道,我不知道, 我倒是很想尝尝。《东京梦华录》里提到:“用面造枣餬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各携枣餬、炊饼、黄胖、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刍,谓之‘门外土’。” 枣餬飞燕就是一种做成燕子状的面饼,上面嵌几颗枣子,专为寒食特制。黄胖和掉刀都是哄小孩子的玩具。
子推饼、枣餬飞燕失传了,介子推也只有一个,不可复制。
事实上,古代寒食节包括扫墓祭祖、禁烟、寒食、植树、插柳、踏青、秋千、蹴鞠、赏花、斗鸡、馈宴、咏诗等项目,有环保,有娱乐, 有体育,有宴饮,有诗歌朗诵,内容相当丰富,要持续好几天。随着岁月的流逝,有些项目就融入到清明节中了,今天恐怕只剩下扫墓和青团了。
内宴寒食也许是中国早的冷餐会。今天我们日子越来越好,其实也可以趁着踏青扫墓的机会来一次野餐,在河边找一处绿草茵茵的坡地,在柳树下抖开塑料布,有条件的话支一顶野营帐篷更有范,摆开啤酒、香肠、午餐肉、黄瓜、香蕉、蓝莓,如果备一只烧烤架,再带上一只风筝,那孩子们肯定更来劲了。与草地上萍水相逢的那几位交换一下面包、蛋糕,风月同天,如何?
如果这天我们在野餐之后还有余兴,可以去看桃花,并采些桃花来浸酒。《法天生意》载:“三月三日,采桃花浸酒饮之,除百病,益颜色。”秀发及腰的美女们,穿上衣袂飘飘的汉服,足蹬绣履,手执纨扇,俯身拾花,回眸一笑,拍成小视频传到朋友圈,瞬间霸屏啦!
乌米饭
四月初八浴佛节,也叫佛诞日——今天知道的人不多了,是纪念佛教传说中悉达多太子在兰毗尼园无忧树下降生时,九条金龙口吐香水洗浴其身的事情。后来演化为中国的寺院在这一天用洁净的香水洗浴佛像。这本是僧人的事,关你什么事?但中国的信男善女们将这个节目与目莲救母的故事联系在一起,传说目莲看到母亲入了饿鬼道,于是送饭给她吃,不过地狱里的饿鬼一拥而上抢来吃,饭粒马上变成点点火花。于是目莲去询问师傅,师傅告诉他:“你母亲身前罪孽深重, 现在必须一心忏悔,方能脱厄。”目莲根据师傅的教导,又用乌桕树的叶子沤汁染米,使之青亮有光,再以乌米饭祭告母亲,地狱里的饿鬼傻傻看不清乌米饭,他母亲就能吃到并进行深刻反省了。后来目莲设法将母亲救出,母子重逢,喜极而泣。所以这天也被民间称为“报娘恩”。
有了这个故事,江南一带的老百姓也找到理由吃一回了。吃什么呢?就吃这个乌米饭呀。
中国人吃乌米饭也是“自古以来”的事情了,至少在唐代就有记载了。今天在江苏宜兴、溧阳、金坛和皖南一带的农村,仍保留着古老的习俗。每逢四月初八,村里家家户户会用乌桕树的叶子沤汁染米, 蒸煮成乌米饭,拌了白糖上供后食用。有一次我在宜兴采访,当地朋友带我去一家农家乐吃饭,老板娘特意上了一盘乌米饭,跟一碟白砂糖,甜度由自己控制。老板娘说,她家乌米饭是接待旅游团队的招牌点心。
后来我在淘宝上看到有袋装的乌米出售,买了好几袋分送朋友。今年春节前有个朋友听了我的建议后就用乌米饭来做八宝饭,莲蓉奶黄馅,吃口比血糯米更加软糯,在网上卖得很火。
除了浙江、江苏,在湖北、湖南、江西、四川、贵州、安徽等地也保留着四月初八吃乌米饭的习俗。《舌尖上的中国》摄制组在贵州苗家山寨就拍到了这个情景,很具仪式感。乌米饭的升级版好像是五色饭,这就与佛教没有关系了。
有一次在宁波吃到搓条后摘剂的黑色糯米小甜食,颗粒仅拇指大小,有点像苏州的橘红糕,但并无掺入黑芝麻,嚼之微有植物清香。当地朋友说,这叫乌叶汤果,与橘红糕异曲同工,用乌桕树叶子的汁液上色。不错啊,那么我可以将它视作橘红糕的“同父异母姐妹”啦。
媒体评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编剧 沈贻伟:
嘉禄的美食散文获得很大的阅读量,集子频繁出版、再版,读者不厌其读。那是嘉禄把写作当作了交友,坦诚方可待客,平易才能近人。他是美食家而自谓是个“吃货”,幽读者一默,大家会心一笑,彼此彼此,继续就没有了障碍。嘉禄的文章总会自然而然地写到旧时旧事,草根百姓的饭桌碗底,几分回味就有几分清苦,这是不可回避的集体记忆。说起来几乎都曾经历,读别人也在读自己。于是老味道才能被收藏起来,且行且珍惜。他在文章里还时常扮演起厨师(从不曾以大厨自诩)的角色,很亲和地讲解一道民间佳肴的前身后世,他不忘引证据典,穿插掌故轶事,把这道菜装点得分外妖娆,既撩拨得人食欲大开,也使人迫不及待蹿进厨房跃跃欲试。因为被他点名的菜肴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并在可实现的范围之内。
嘉禄把美食写成了美文。他的此类文章写得很有情趣,以情趣胜。中华民族文化就是诗性文化,亲情爱情友情是我们百姓交往和抱团取暖的重要凝聚力,也是宴席上一道*堪回味的人生佳肴。高楼伟屋再轩昂,抵不过我们草根对破旧石库门的眷念,那里的情感之草,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嘉禄的散文似乎也是那一缕春风。当他讲到他的那些吃货朋友、那些大厨同志,还有那些孕育民间农家乐的山村水乡,都情不自禁地眉飞色舞,音量都增高几倍——不,说错了, 是文字格外精彩。
嘉禄的文字很美,似乎是信手拈来,随意写出,可是颇含机巧,有古典式齐整的抒情诗句、有上海人熟知的切口俗语,也有时尚的网络语言,各就各位,严丝合缝。写到忘情处,他就凑个热闹为中国大妈跳街舞叫声好喝个彩,蓦然回首,却又寻见他二十四桥明月夜在那里独自吹箫。感性之热和理性之冷交迭穿梭,使文思起伏有致,宛如一桌佳肴,冷盘热炒,令各位读者美餐一顿,难忘这一读。
网友评论:
一本特别好吃的书。
把美食写成故事,
了解上海文化的很好的窗口。
…………
沈嘉禄:
我认为写美食文章,*层境界是人与食物的关系,第二境界是食物、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三境界是以食物为契机的人与人的关系。且将昨天的油盐酱醋与今天的紫菱白菰,炖成几行疏淡文字,与列位看官一起细细品味寻常日子的甜酸辣苦。
书籍介绍
美食随笔集。延续美食畅销和长销书《上海老味道》的风格。分为江南水色、吴淞风物、浦江帆影、妈妈味道、微醺絮语五个专辑,围绕上海乃至江南饮食文化和家常味道。其风味,依然是老旧的、朴素的、实在的,留下清晰的手工痕迹,微微有点甜蜜的烟火慢慢弥散,也有近年来在市场上复活的、舌尖上的老古董。由食物引申到做食物、品食物的人,包括上海弄堂里的大叔大妈、淘气孩子、邻家小妹、老吃客、开私房菜馆的阿姨、满怀理想的新上海人,有着满满的人文关怀。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6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网站更新速度:9分
使用便利性:8分
书籍清晰度:8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是否包含广告:6分
加载速度:9分
安全性:7分
稳定性:4分
搜索功能:3分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速度慢(680+)
- 中评多(525+)
- 体验满分(389+)
- 无漏页(279+)
- 购买多(195+)
- 不亏(130+)
- 三星好评(664+)
下载评价
- 网友 权***波: ( 2025-01-24 14:32:53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国***舒: ( 2025-01-18 05:34:14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后***之: ( 2025-01-09 23:35:04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师***怀: ( 2025-01-06 10:30:58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龚***湄: ( 2025-01-24 03:29:38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养***秋: ( 2025-01-06 21:56:03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冉***兮: ( 2025-02-01 11:59:43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焦***山: ( 2025-01-16 04:32:15 )
不错。。。。。
- 网友 曾***文: ( 2025-01-16 15:45:37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车***波: ( 2025-02-03 16:02:12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冷***洁: ( 2025-01-30 05:29:16 )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敖***菡: ( 2025-01-11 08:29:04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戈***玉: ( 2025-01-09 17:54:55 )
特别棒
- 网友 马***偲: ( 2025-01-27 01:54:27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辛***玮: ( 2025-01-25 02:53:12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爸爸妈妈讲给男孩听的励志故事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冲刺预测套卷及点拨精讲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2004年版全国注册咨询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复习导航与习题精析精选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温病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種子圖鑑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数学之旅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综合管理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本草纲目(全四册)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9787121213502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自然辩证法概论(2018年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3分
人物塑造:7分
主题深度:6分
文字风格:7分
语言运用:6分
文笔流畅:8分
思想传递:8分
知识深度:3分
知识广度:8分
实用性:5分
章节划分:8分
结构布局:6分
新颖与独特:4分
情感共鸣:8分
引人入胜:7分
现实相关:6分
沉浸感:3分
事实准确性:9分
文化贡献: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