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先生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乱世先生 乱世先生精美图片](https://img3m4.ddimg.cn/76/35/23962234-1_h_17.jpg)
乱世先生电子书下载地址
寄语:
乱世先生,民国大家。看心系民族复兴的教育家们在乱世中的艰难前进。
内容简介:
从古至今,教育一直是影响弥远的一项重要传承方式,传承的是知识,更是做人,亦是处世。可以说,教育就仿佛一个国家的精神食粮,能够支撑民族得以延续和发展壮大,并且不失本色和牢记根源。俗话说:根正苗红,植物尚且如此,何况万物之灵的人类。而教育就是保证根正的*手段和方法。
在清末到建国初期这近百年的时间里,中国涌现了一大批投身教育事业,为国之未来奋不顾身的教育大家:梁启超、蔡元培、陶行知、张伯苓、黄炎培、竺可桢、徐特立、吴玉章、吴贻芳、孙敬修、晏阳初、陈鹤琴……这些名字大家耳熟能详,他们以自己颇具特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为那段时期的中国带来了希望。
此书中,十二个教育大家的成长经历、教育生涯、情感生活均有涉猎,让人仿似面对面和教育大家沟通,了解一个个真性情、硬骨头却底蕴深邃的可爱之人。
书籍目录:
序曲
梁启超:做一个有个性的人
岭南神童
康梁维新
首唱“中华民族”
新民说
趣味主义
温馨家事
蔡元培:有所不为,无所不容
商贾后代
笃学精进
教育先行
五育并举
北大新风
大学校长的楷模
三妻相继
陶行知:知行合一的教育家
神童初现
改进教育
晓庄师范学校
支持革命
重庆办学
教育主张
妻儿轶事
张伯苓:南开先生
书香之后
南开先生
结缘重庆
中国奥运人
结缘张学良
得意弟子周恩来
“允公允能”的教育思想
黄炎培:溯源与创新
初经风雨
急步兴学
职业教育
英雄交往
教育子女
历史周期律
竺可桢:浙大保姆
粮商之后
科学救国
浙大保姆
大学教育观
管天人
徐特立:永远的丰碑
农家读书人
挥刀断指写血书
赴法求学
得意弟子
“三位一体”教育观
夫妻恩爱
吴玉章:人至期颐亦不休
“三荣望族”之后
血性男儿
领导保路斗争
人大首任校长
贫贱夫妻
吴贻芳:智慧女神的坚守
知县千金多坚韧
999朵玫瑰
近代、第二的女校长
有针对性的教育思想
孙敬修:童心不泯的“故事爷爷”
贫民的儿子
汇文从教
结缘电台
家事凝重
师徒深情
故事爷爷
为了孩子
晏阳初:一生只为一个承诺
巴人之后
用心求学
定县实验
平民教育思想
家事掠影
异域升华
陈鹤琴:另类的儿童教育家
浙商后裔
学业精进
观察研究808天
幼儿教育
“活教育”思想体系
挚友陶行知
家事走笔
作者介绍:
一丁,本名李荣昌,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国家高级心理保健师、原青川县政协副主席。曾创办《朝霞报》,创作出版长篇小说《淘金王》、《边缘英雄》,纪实文学作品《熊猫之乡——青川》、《青川情——“5•12”抗震救灾百人特写》等作品。现隐居科技城,读写壮余生。梦想写一部畅销天下的好书!坚信只要揣梦前行,梦就不会失落!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幼儿教育
1923年秋,陈鹤琴在自己住宅的客厅里,开办了南京鼓楼幼稚园,自己亲任园长,聘请了2位教师,招收了12名流浪儿,开始开展儿童教育实验。
他让自己的女儿当小先生,教流浪儿识字、唱歌;他还和孩子们一起玩识字游戏;甚至还和孩子们一起表演节目。当时我国的儿童教育还是一片荒漠,陈鹤琴留学归国,就在南京创办了5所实验学校和幼稚园,早在高校开设了儿童心理学课程。
有人在背后议论:“堂堂大学教授,搞娃娃教育有什么出息?”他却回应说:“我就是要从小孩教起!”
他更是用自己孩子为模板,进行教育实验,并归纳总结了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开创了中国研究儿童的先河。
1925年,他的《儿童心理之研究》出版,这是我国本儿童心理学研究专著。另一本《家庭教育》是前书的姊妹书,更是记载了他对儿子一鸣和女儿秀霞进行教育的心得,因而被陶行知评价为“当今中国出版教育专著中有价值之著作”,此后几十年中,此书再版了15次。
虽然那时幼稚园开在家中客厅,但他却胸怀大计划:建筑中国化的幼稚园园舍;改造西洋的玩具使之中国化;创造中国幼稚园的全部活动。1925年,新幼稚园舍落成,他和学生、助手张宗麟等,开始开展幼稚园课程、教材、教学法、设备和儿童习惯培养等实验。而他们总结、整理的实验成果,若干年后成为了我国《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的核心内容。
当时我国幼儿教育有三种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陈鹤琴和陶行知等新教育倡导者们甚为感慨,希望能将幼稚园课程从外国模式中解放出来,创造符合儿童特点和国情的课程和教法。1926年2月,他和张宗麟等发表了《我们的主张》一文,其中提出了有关幼稚园教育中适合国情、幼儿心理、教育原理、社会现状的15条主张,成为了我国现代幼儿园教育的早纲领。
1940年,年近半百的他又创建了我国所幼稚师范学校,学校没有门和围墙,只在两颗松树间横了一个写着“国立幼稚师范学校”的牌子,字下面画了一只红色的小狮子。他常对学生会说:“我们的幼师,就像一头觉醒的小狮子。”他自封为“老狮子”,在这荒山上与师生们边教学边劳动。学生的印象里,他就是“那个穿着工装裤,白衬衫,满脸红光,精神抖擞的老顽童,总是带着大家又唱又做”。
“活教育”思想体系
1940年,陈鹤琴在江西创办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提出了“活教育”的思想体系,经过7年的教学实践,1947年他在上海逐步整理出“活教育”的思想体系,包括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以及17条教学原则和13条训育原则。这是他长期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是中西文化与教育融合的产物,有着深厚理论基础。
他经过认真研究分析,得出活教育与死教育的十大区别:
1.活教育的一切设施、活动都以儿童为中心,学校一切活动都是儿童的活动;死教育正好相反,一切以教师为中心;
2.活教育目的是培养做人的态度,养成优良的习惯,发现内在的兴趣,获得求知的方法,训练人生的基本技能;死教育则只注重灌输许多无意义的零星知识,养成许多无关紧要的零星技能;
3.活教育的一切教学,集中在“做”,“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死教育则是集中在听,教师口里讲,儿童用耳听;
4.活教育是分组学习,共同研讨;死教育则是个人学习,班级教授;
5.活教育以爱以德来感化儿童;死教育则是以威以畏来约束儿童;
6.活教育让儿童自订法则来管理自己;死教育则是教师以个人主见来约束儿童;
7.活教育根据儿童的心理和社会的需要来编订课程,教材根据儿童的心理和社会的需要来选定,所以课程有伸缩性,教材有活动性且可随时更改;死教育则是固定的课程,呆板的教材,不问儿童能否了解,不管时令是否合适,只是一节一节上,一课一课教;
8.活教育时,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工作时很静很忙,游戏时很起劲很高兴;死教育时,儿童呆呆板板,暮气沉沉,不好动,不好问,俨然像个小老头;
9.活教育是师生共同生活,教学相长;死教育则是师生界限分明,隔膜横生;
10.活教育的学校是社会的中心,师生集中力量,改造环境,服务社会;死教育则是校墙高筑,学校与社会毫无联系。
针对此,他提出了“活教育”的思想体系——
“活教育”的目的
他说:“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不过这需要受教育者具备以下条件:
首先要具备健全的身体。他认为:一个人身体的好坏,对于他的道德、学问及从事的事业有很大影响。国人身体素质不好,一向被人讥笑为“东亚病夫”,因而具有健全的身体,是首要的条件;
其次要有建设的能力。当时国家百废待兴,建设能力培养更适合国家建设需要。
再次要有创造的能力。他认为,中国人本来有很强的创造能力,但近几百年来因循苟且不知创造,“及至科举一兴,思想就格外受到束缚,一般文人学士,摇笔呐喊的能力本领虽有余,而创造的能力则不足。时至今日,我们亟需培养儿童这种创造能力”他认为儿童创造力本来极强,只要善于引导、教育、训练,就能培养起来;
其四要有合作的态度。他认为,中国人喜各自为政,缺乏团队合作意识。“所以我们对于小朋友要从小就训练他们能合作团结,才能使他们配做一个新中国的主人翁”;
后要有服务的精神。他说:“如果我们训练的儿童,熟知各种知识和技能,可是不知服务,不知如何去帮助人,那这种教育可以说全无意义。”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知道如何服务他人、如何帮助他人。
“活教育”的课程设置
他认为死教育教出的只有书呆子,生搬照抄国外模式,却与实际脱节,应该进行活教育,反其道而行,向大自然和大社会学习。
他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 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去学习”。他认为“大自然 大社会”才是活的书,直接的书;而书本上的知识都是死的书,间接的书。书本知识只能当作学习的副工具,国语、常识、算术都是副工具。所以他说:“现在我们在这里主张大家去向大自然 大社会学习,就是希望大家能把过去‘本’的错误观念抛弃,去向活的直接的知识宝库,探讨研究。”
他将“活教育”课程归为五类,人称“五指活动”:儿童健康活动(包括体育、卫生等学科);儿童社会活动(包括史地、公民、常识等学科);儿童自然活动(包括动、植、矿、理化、算术等学科);儿童艺术活动(包括音乐、图画、工艺等学科;儿童文学活动(包括读、作、写、说等学科)。
“活教育”的方法
他说:“活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有一个基本的原则。什么原则呢?就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活教育教学注重室外活动、实物研究对象、直接经验、生活体验等,仅以书本知识为辅佐参考。而获得经验和体验的方法,就需要先做实验观察,然后进行阅读参考,后发表创作自身观点,终进行研讨批评。教师的职责仅仅是引发、供给、指导和欣赏。
他曾详细阐释了“活教育”的原则:“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等等。
他的“活教育”,也在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完善。抗战期间,他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这是爱国热情;抗战胜利后,他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因为中国是世界之一环,无法脱离世界,这是世界眼光。
他提出“做世界人”,就要“爱国家,爱世界,爱真理”。国是基础,爱国才能担起历史任务,使国家进步繁荣;世界识潮流,因为只有了解世界,融入世界,才能世界大同共同发展;真理是准则,因为它是客观的,只有养成求真的态度,才能认识真理,才能维护真理的权威。
挚友陶行知
1914年8月15日,陈鹤琴公费留学,乘坐中国艘自制邮轮赴美,正巧陶行知在这条船上,也是公费留学。这次相识,是他们终身友谊的开始。
两人抵达美国后,陶行知进入伊利诺大学攻读市政,1915年获政治学硕士学位;又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获都市学务总监资格证书;1917年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学教员。而陈鹤琴则是获霍普金斯大学学士后,1917年到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教育学和心理学,和陶行知是先后同学。他1919年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教授,此时陶行知已任该校教务长,暂行代理主任。两人又成为了同事。
两人均受新教育运动影响,并同师承新教育运动领袖、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又同以引进新教育改进中国教育为己任。可以说两个人共同的理想和事业,为他们终身的友谊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动力。
20世纪30年代生活教育社和北方明日社掀起了一场论战,实为陶行知和尚仲衣两教授之战。陈鹤琴力挺陶行知,断言道:“陶行知先生是近百年来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尚仲衣却不以为然说:“这话不会过分吗?”后来,尚仲衣与陶行知相逢一笑泯恩仇,在实践中也接受了他对陶行知的评断。
1947年7月,陶行知病逝。正赶暗杀风波,陈鹤琴不顾个人安危,主持治丧工作,他在公葬仪式上宣读祭文,泣不成声。次年,他接连收到两封恐吓信却不为所动。
陈鹤琴自留学归国,先后创办了南京鼓楼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上海劳工幼儿团,均是幼儿教育的实验基地。
在此基础上,1940年他又创办了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活教育”系统理论建设和幼稚师资培养方面。1943年,该校升为国立幼稚师范学校。1946年他来到上海,又创办了上海市幼稚师范学校。这两所师范院校,为我国当时刚起步的幼教师资培养提供了范本,在我国儿童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我国儿童教育领域,陈鹤琴拥有无可争辩的权威地位。1929年“中华儿童教育社”成立,他被推选为主席,该社是当时我国的儿童教育学术团体和研究、推动儿童教育的中心。他曾在1947年9月于自己主办的《活教育》杂志上,回应了陶行知“只要你真的有些思想,会有后人替你理出来”的遗言。
在文章中,他将两人的生活教育理论融合到了一起,至今仍对我国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目标方面,陶行知以“追求真理做真人”为首;而陈鹤琴则以“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为首。
第二,教育内涵和课程方面,陶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为主旨,注重教育与实践结合;而陈主张“大自然 大社会”是活教材活老师,注重教育与实际生活、自然界结合。
第三,教育方法方面,陶提倡“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注重手脑并用;而陈则提倡“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以“做”为中心,而做中求进步就是创造。
两人在求知教学方法和步骤上也有相似之处。陶提出“五路探讨”:体验、看书、访友、求师、思考;陈则提出“四个步骤”:实验观察、阅读参考、发表创作、批评研讨。
第四,两人都主张教育和训育统一,启发学生自觉性,指导学生自治,并注重实践。陶说:“知识与行为分不开,思想与行为分不开,课内与课外分不开,做人与做事分不开,即教育与训育分不开”;陈则说:“实际去训导学生的应当是全部教职员,把分家的训教两部分工作重新联结起来。”
第五,两人均认为教育的关键问题在老师,因此师范教育是根本。陶在1926年《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中提出:师范教育是“中国今日教育迫切的问题。”陈在同年写的《师范教育之根本问题》中指出:对于教育进行中的“船舵”的师范教育,必须实事求是的在事实上用功夫。
由此可见,陈鹤琴和陶行知的事业追求何其吻合,当可称得上是彼此挚友,一生知音!1979年7月14日,他在一首诗中这样总结和陶行知的深厚友情:
我们教育战线系同志
我们奋斗目标系同道
我们出生时代系同年
我们海外求学系同学
我们回国任教系同事
我们立志伟人系素率
行知对我是一生系楷模。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清末到建国初期,中国的教育体系百花齐放,出现了一大批如今依旧耳熟能详的教育大家,他们传承的是知识,更是做人,亦是处世。
前言
序曲
教育是一场累年跋涉的文化苦旅,任重而道远。
盘古开天,生灵苍茫,结绳治事,磨石山塘。口耳相传,技能绵长,观察模仿,教育初张。黄帝史官,仓颉造字,意符文笔,风骨万方。
西周兴校,贵族“国学”,礼乐射御书数,官府华堂;庶民“乡学”,礼教政三物,相聚民房;典章文物,道德流芳,“明人伦”,万古香。
春秋私学兴,战国争鸣忙。孔丘墨子,“显学”始昌。孔徒三千,有教无类,《诗》《书》《礼》《易》,《春秋》南望;立志乐道,自省克己,身体力行,改过善良。上说下教,墨翟首创,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贤士”兼爱倡。孟子“性善”,荀子“积靡”,兴教学扬,相得益彰。《礼记》华章:尊师重道,教学相长,豫时孙摩,相辅息藏,启发诱导,长善救亡。
秦与汉,统大疆。罢百家、尊儒术,改选士,太学创,理古籍,文字量。董仲舒,性善恶,强道德,必正我;王充笑,“鸿儒”仰。
魏晋南北朝,“儒”“玄”“史”“文”,四学并扬,医学始昌。嵇康君,“玄学”强;颜之推,家教忙。
隋唐五代,科举新场。“生徒”起,出校坊;“乡贡”来,州县堂;“制举”诏,由帝皇。韩愈“师说”,妙语华章,业精于勤,道出衷肠,博览精学,言明专长,“传道”“授业”加“解惑”,育出华夏好栋梁;柳宗元兴教,文以明道常,交以为师生,补短各取长,顺天与致性,博采大众长,奋志和厉义,凛然绝仓惶。
宋元“重文”,“兴学”繁忙。范仲淹知政,州县立学堂,策论与经学,“苏湖教法”扬;王安石两度为相,太学“三舍法”首创,专设武、律、医分学场;徽宗崇宁时,全国兴学强;书院兴山梁,众生读书忙,白鹿洞石鼓岳麓、应天府嵩阳茅山,六大书院走笔狂;朱熹尊儒学,白鹿洞重妆,“存天理、灭人欲”,“书院揭示”上墙,“小学”“大学”分房,居敬务穷理,学思要力行,因材来施教,读书六法尝:循序加渐进,熟读精思量,虚心与涵泳,切己体察偿,著紧勤用力,居敬持志昂。
明代崇儒纳士,八股创立盛行,横施文化专制,思想禁锢深层;王守仁,“心即理”,“致良知”,起扶桑,“训蒙教约”,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声誉遍城乡,“知行合一”,并进知行,“各得其心”,自求自刚。
明末清初,动荡民伤,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诸贤达,“实学”不落荒;王夫之畅笑,人性乃“气禀”,“新故相推”行,“行可兼得知,知不可兼行”;颜元批传统,毁坏人才、灭绝圣学、败坏市风,必治这三伤,强调兴“实学”,“礼乐兵农”昌;龚自珍求改良,反对脱离实际,主张经世致用详;魏源学西方,革除“人心之寐”、“人才之虚”,绝不再彷徨;洪仁玕斥责:“不务实学,专事浮文”,主张建造火车、轮船、钟表作坊,施以宗教道德、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三宝”教育,不断兴城乡。
洋务运动起,戊戌变法至,京师同文馆,创办新学堂;容闳率幼童,一百又二十,留学美利坚;张之洞《劝学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谱华章,起草《奏定学堂章程》,祖国首个近代学制扬;康有为,变科举,废八股,兴学堂,《大同书》,去国、去家、男女平等新主张;梁启超,开民智,育新民,师范教育兴城乡;严复论教,救国良方,新体系:蒙学堂,中学校,大学堂,留学常,省立师范学堂,五管齐下,各领风光。
蔡元培,德、智、体、美和谐行;陶行知,生活教育逾高墙;张伯苓,南开先生四育忙;黄炎培,职业学校出好郎;竺可桢,求是学风引思量;徐特立,不动笔墨不读书;吴玉章,素质教育强;吴贻芳,女校天地首开创;孙敬修,小故事里大道扬;晏阳初,平民化教育行四方;陈鹤琴,儿童专家永留芳……
东方红,升艳阳,新中国,普教忙,义务普九,免费学堂,教育改革,人才成长,《新华字典》,发遍村庄,教利万民,欢腾昂扬!
壮耶美哉!圆梦图强!师生同心,步履铿锵;教化后人,城乡统量;登月探海,誉远声翔。
教育兴邦,有教无类兮育出好栋梁;
华夏兴旺,反腐自强兮盛世新辉煌!
吾今起柔笔,追思落彷徨;小文醒悟否?揪心醉夕阳。
书籍介绍
清末到建国初期,中国的教育体系百花齐放,出现了一大批如今依旧耳熟能详的教育大家,尤其是民国时期,中国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更是如今都望尘莫及的。
那段时期的教育,与爱国、救国、革命息息相关,教育大家们都看重基础、重视少年、尊敬知识、弘扬人格,那是一个能够让人体会到教育之重的时代。
从古至今,教育一直是影响弥远的一项重要传承方式,传承的是知识,更是做人,亦是处世。可以说,教育就仿佛一个国家的精神食粮,能够支撑民族得以延续和发展壮大,并且不失本色和牢记根源。
俗话说:根正苗红,植物尚且如此,何况万物之灵的人类。而教育就是保证根正的唯一手段和方法。在清末到建国初期这近百年的时间里,中国涌现了一大批投身教育事业,为国之未来奋不顾身的教育大家:梁启超、蔡元培、陶行知、张伯苓、黄炎培、竺可桢、徐特立、吴玉章、吴贻芳、孙敬修、晏阳初、陈鹤琴……这些名字大家耳熟能详,他们以自己颇具特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为那段时期的中国带来了希望。
此书中,十二个教育大家的成长经历、教育生涯、情感生活均有涉猎,让人仿似面对面和教育大家沟通,了解一个个真性情、硬骨头却底蕴深邃的可爱之人。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3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网站更新速度:4分
使用便利性:8分
书籍清晰度:3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是否包含广告:6分
加载速度:9分
安全性:5分
稳定性:7分
搜索功能:5分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二星好评(469+)
- 可以购买(489+)
- 赞(276+)
- azw3(627+)
- 好评多(202+)
- 快捷(633+)
- 无漏页(170+)
- 无水印(379+)
- 内容齐全(298+)
- 书籍完整(279+)
- 经典(61+)
- 博大精深(83+)
- 实惠(60+)
下载评价
- 网友 訾***晴: ( 2025-01-16 17:13:58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谭***然: ( 2025-01-30 14:12:36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步***青: ( 2025-02-03 16:54:43 )
。。。。。好
- 网友 薛***玉: ( 2025-01-10 22:52:08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利***巧: ( 2025-01-29 17:09:52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辛***玮: ( 2025-01-28 10:27:55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师***怀: ( 2025-01-20 11:40:22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孙***美: ( 2025-01-22 17:34:20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通***蕊: ( 2025-01-08 02:25:50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隗***杉: ( 2025-01-25 16:43:02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堵***格: ( 2025-01-26 06:29:18 )
OK,还可以
- 网友 相***儿: ( 2025-01-09 06:23:49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温***欣: ( 2025-01-30 15:40:44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习***蓉: ( 2025-01-21 03:08:06 )
品相完美
喜欢"乱世先生"的人也看了
茶之书(茶道文化的经典,能媲美《菊与刀》的日本文化经典,畅销百年的文化随笔,赠送全文配乐有声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中商原版】当文创遇上法律:从匠人到企业 港台艺术原版 刘承庆 典藏艺术家庭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30天让你拥有一手漂亮的英文字——英文字帖:高中卷·高考优秀范文(搞定高考阅卷老师的书法宝典)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婚姻家庭继承那些事儿(案例应用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中国大科学装置出版工程(第三辑):四级重器——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P4)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形而上学导论(汉译名著本)(新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祖言——中国戏曲谚语说要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正版 中小学法治教育读本(八年级 上册)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2020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80首 彩图注音版 小学语文古诗文大全集读本1-6年级诵读唐诗宋词小古文读物文言文全解小古文80篇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爱商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发现婺源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2021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当天发货正版 无敌中学数学大全 丁益祥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9787565646966中图文轩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婚姻家庭法之女性主义分析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克莱尔的私人生活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9分
人物塑造:5分
主题深度:9分
文字风格:9分
语言运用:6分
文笔流畅:4分
思想传递:9分
知识深度:3分
知识广度:8分
实用性:7分
章节划分:5分
结构布局:5分
新颖与独特:8分
情感共鸣:3分
引人入胜:7分
现实相关:3分
沉浸感:5分
事实准确性:7分
文化贡献:4分